观点2:机构收藏要注重品牌形成
李峰:以前的收藏体制更多是个人收藏,还没有企业、机构和美术馆的收藏。对于个人收藏而言,毫无疑问,它是一种个人化的喜欢,但是对于一个机构收藏来讲,就要做到长线,要做到有利于品牌的形成。不能像私人收藏比较区域化,一定要站在美术史的高度,判断就需要全面,或者是一定领域的全面。
观点3:传统的收藏美德在一步一步地减少
董国强:从目前的国情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是生活趣味,这一点和古人有非常大的差距。清代、明代,国家也没有一个机构说要管理这个行业,却有那么多的收藏家收藏了很多好的作品。这些文化传统能流传下来靠的是收藏家对这件艺术品的喜爱,对精神上的寄托。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说,这种传统的收藏美德在一步一步地减少,更多的是投资的心态在主导这个市场。从我个人的愿望,我希望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像张伯驹那样的收藏家,完全是出于热爱,只是觉得这件东西一定要留到我的手里,或者说不能流到国外,他是不会去考虑这件东西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他考虑的是这件东西的重要性,或者说这件东西所能够给他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程度有多大。
观点4:中国早就有毕加索了
董国强:中国早就有毕加索了,只不过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不是强势文化。因为我们经济上的落后,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毕加索,比知道齐白石的人多,所以总是在关心我们什么时候出毕加索。我觉得在几千年前已经有毕加索了,只不过我们自己没有认识到,我们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弱者来看待,把我们的文化当成了一个弱势文化在看待。
观点5:甚至就20个艺术家受到了世界拍卖市场的承认
赵旭: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和中国的瓷器是全球认可的艺术品。中国的瓷器,在伦敦和纽约拍卖,只有最好的才能卖出去,才能卖出天价;中国的当代艺术也是一样。2006年秋季,2007年春季,纽约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拍卖都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当代艺术还只是那么20个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甚至就10个艺术家受到了世界拍卖市场的承认。如果每次拍卖100件至200件,中国当代艺术家全搬到美国去拍卖的话,中国人都在“睡觉”,亚洲的收藏家也在“睡觉”,美国又次贷危机,他们也不熟悉除了那10个或者那6个艺术家以外,又出来了这么多新秀,这样肯定会失败。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市场中心肯定是在中国,所以9年以后在香港拍卖当代艺术照样还是非常稳定。
观点6:艺术品跟金融对接,困难在于制度和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