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读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大抵上是以上卷为主的,因为那里包含着作者最经典的民主学说。不过,下卷里却也有一些有趣的讨论,涉及民主制度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例如,第12章的题目(也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人建造一些那么平凡的建筑物,又建造一些那么宏伟的建筑物。他主要的解释是,因为在民主体制下,每个个人都显得很渺小和软弱,但是代表众人的国家却非常强大。于是,他们在营造自家的建筑时不会过于讲究,但是,公共建筑却一定要气象宏大才符合国民对于国家的想象。虽然号称一章的关于建筑的讨论不过区区两个印刷页码,其中的思想还是很让人深思。
最近两本这个主题下的专门著作的中译本出版了,一是萨迪奇和琼斯的《建筑与民主》(DeyanSudjicandHelenJones,ArchitectureandDemocracy,李白云、任永杰译,上海人民,2006年7月版),另一本是萨迪奇的《权力与建筑》(TheEdificeComplex,直译为《宏大建筑情结》,王晓刚、张秀芳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5月)。两本书的同一作者萨迪奇出身爱丁堡大学建筑系,现在是著名的建筑评论家。前一本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议会建筑,从古希腊政治集会一直到最晚近的苏格兰新议会大厦。后一本则侧重分析政治家以建筑显示权力的情结以及建筑师如何周旋于权力与艺术之间,让读者了解建筑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初读《建筑与权力》一书,对于那么多的政治家热衷于建筑,热衷于通过建筑显示权力颇有些惊讶,凯末尔、希特勒、墨索里尼、巴列维、密特朗、萨达姆、布莱尔……不一而足。关于希特勒,笔者过去访问德国时,曾经在慕尼黑看到过一些线条质朴、与古典建筑风格迥异的白色建筑,陪同者告诉我那正是纳粹时代留下的遗产。《建筑与权力》对于希特勒这位建筑学院的落榜生如何终生痴迷于建筑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在希特勒看来:
宏伟的建筑是消除我们德意志民族自卑感的一剂良药。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话来领导一个民族走出自卑。他必须建造一些能让民众感到自豪的东西,那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这并不是在炫耀,而是给一个国家以自信。一个拥有8000万人口的国家有权力拥有这样的建筑,我们的敌人和朋友都一定要认识到这些建筑巩固了我们的政权。
书中描述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到德国总理府觐见希特勒的那一段,写得真是惊心动魄,既有关于哈查心理的描写,又有关于总理府建筑细节的刻画——总理府前广场四分之一英里的长道,没有任何家具陈设的大厅,透露出无比威严的强硬线条,闪闪发光的青铜门,4000平方英尺的办公室,所有这一切,把书中的一句话的意蕴活生生地表现出来:“如果说建筑曾被用做战争的武器,那这里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