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几大绘画流派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艺术观念也不断随之更新。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绘画艺术,与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画家在西方传统的写实绘画的基础上继续革新创造外,更多的画家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各种流派此起彼伏、层出不穷。其中影响最大的,且成为西方现代美术主要潮流的是现代主义美术(或称现代派美术)。它包括许多流派,呈现出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努力突破以至完全摆脱或否定西方写实美术的传统,强调表现美术家的主观精神和艺术形式方面的种种探索。它反映在绘画艺术上也同样是如此。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绘画流派。这些流派的绘画,既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或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也有明显的消极的一面。对它们应当坚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法国画家马蒂斯的《马蒂斯夫人像》是典型的野兽派绘画。野兽派的名称源于批评家对这一流派绘画的嘲讽。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对传统的写实画法,强调根据画家的主观感受,自由地运用色彩,以对比强烈的原色、狂野的笔触和形象的简化为其重要特点。《马蒂斯夫人像》就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
法籍俄裔画家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是幅独具风格的作品。画面右侧的侧面男人头像,是画家自己。这头像眼前梦一般的动物、人、建筑物等,都是夏加尔的俄罗斯故乡的景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更加尔心中的故乡的情景。这种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上的表现手法,是对西方传统绘画一般只能描绘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手法的突破。从X型分割的构图中包含的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块,可以看出是明显地受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从用色来看,则又受到了野兽派绘画的影响。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画家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的巨幅油画(349.3×776.6厘米)。但它的表现手法则完全是现代主义的。根据画家的自述,画面正中发出嘶烈的哀鸣的马,是遭受苦难的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的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其他则是表现人民所受到的苦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暴烈恐怖的气氛。这里既有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也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为了与全画的主题和气氛相适应,毕加索打破了油画用色的惯例,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
挪威画家蒙克的《呐喊》是以画家自己对现实的切身体验而创作的一幅典型的表现主义绘画。在蒙克以前,西方画家也曾表现过自然给予人的感受,但还没有一个画家像蒙克那样把自然给予人的强烈不安和恐怖感,表现得如此真切以至使人感到颤栗。当然,蒙克所表现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和恐惧感,实际上是世纪末的不安在画家心灵中的反映。西方绘画从传统的再现可见的外部世界转变为像《呐喊》一样表现人物看不见的内心世界,这是西方绘画的重大转折,是对西方传统绘画的一种突破和发展。
西班牙画家达利的《内战的预感》,是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它的重要特点是以写实的手法或近乎抽象的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或是荒诞的情景,或是奇特而又近乎抽象的画面。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属于前一种手法。画中的主体形象是人体经拆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荒诞而又恐怖的形象。形似人的内脏的物体堆满了地面。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写实的手法画出来的,具有逼真的效果。这显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像人做噩梦时所呈现的离奇而又恐怖的情景。这是当时笼罩在西班牙国土上的内战的预兆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作品是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控诉。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是西方现代抽象主义绘画的代表作,蒙德里安喜爱并熟悉爵士音乐,他晚年就居住在纽约,对纽约著名的百老汇街十分熟悉。他不依靠具体形象,只通过水平和垂直线条以及用色彩精心组织的画面,以引起观众对百老汇街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爵士乐特有的节奏感的联想。从艺术形式上看,也具有一定的美感。所以,像这样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也不失为是一种艺术的探索。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的石版画《面包》,深刻地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苦难情景。饥饿的孩子急切地拉着妈妈要食物吃,看来孩子们已经非常饥饿,他们苦苦哀求食物的眼神实在令人心酸。而母亲又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她不忍心看着孩子苦苦哀求的神情,强忍着痛苦转过脸去,掩面饮泣。这些简洁而又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使人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