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7月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市文物局三方合作组成的“山东茌平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对聊城市茌平县教场铺遗址进行了第四次发掘。本年度的重要收获是发现了属于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墙。另一重要收获是清理了一批与城墙有关奠基坑、祭祀坑等遗迹。
根据发掘计划,在发掘前对遗址进行了重点钻探,钻探结果显示有规律的夯土存在,据此判断可能有城墙存在,钻探的结构显示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其东西较长,大约230米、南北较短,大约180米,城内面积近5万平方米。为进一步搞清城墙的结构、年代和性质等问题,我们分别在北、西和西南部开三条探沟,编号分别为TG2、TG3和TG4, 在TG2内解剖的城墙分为Ⅰ、Ⅱ两期。其中第I期城墙为始建的城墙,系用较纯净的黄沙混合少量红色黏土分层夯筑,局部夯层较为清楚,每层厚约5-8厘米,夯窝不明显。夯层内几乎不见遗物。第Ⅱ期城墙斜压在第Ⅰ期城墙内外两侧和顶部,Ⅱ期城墙夯层较厚,在夯层之间发现了被夯碎的完整陶器,应该是城墙奠基的一种形式。
TG3内城墙的外侧清理出当时的城外地面,在当时地面和城墙间有壕沟,可以认为就是城壕。城壕上口宽13.35米、目前清理的深度为1,70米,下部的宽度和结构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不能发掘到城壕底部而无法判断。
在TG2内解剖过程中发现一批祭祀遗迹,其中8号祭祀坑位于TG2的中部,被第II期城墙叠压同时打破第I期城墙。推测应该是在第I期城墙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城墙进行二次修补时,在修筑第II期城墙前举行与奠基等仪式时形成的。该坑平面呈勺形(葫芦形),斜直壁,平底,柄的底部较勺的部底部略深。坑内填土经过了夯打,比较坚硬。坑底部出土了大量陶片,有些相对集中出土的陶片显然是属于同一个体,表明是将完整陶器打碎后埋入的。从陶器的形态观察为龙山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为确定城墙的年代提供了准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