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市场目前状况如何?
近期,一轮持续一年多的邮市上涨行情引发了社会投资大众的关注。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的邮市再次成为焦点,各大媒体也一改以往相对漠视的态度,不惜辟出大块版面报道这股邮市热潮。这是继1991年和1997年“邮市狂潮”之后,邮市真正走出了一段向好的行情。在“庚申猴”、“庚辰龙”等邮品的带领下,JT邮票、小版张、“文”字邮票、编号邮票等一大批邮品的价格都走出了一波强势上涨的行情。在许多人看来,邮市已走出了低迷期,未来将会再次成为资本运作的主要市场,其投资回报甚至会超出其他资本运营的方式,获取更为可观的市场效益。对此,笔者想就自身以及长期以来与集邮爱好者、邮商交流所感受到的一些体会,谈一谈自己对邮市目前的格局和状态、邮市行情和价格的组成以及未来邮市的发展方向的看法,希冀能为健全邮市经营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集邮者提供一点参考。
一、集邮市场目前的状态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文化消费得以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各地都出现了集邮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自发形成的露天邮市开始出现在各大城市中,其后又延伸到更为广泛的地域。最初,各地多采用“以堵代制”的管理方式,即以取缔的方式将市场分化。然而,这种做法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管理人员一走,集邮者又重新聚集到一起,市场反而越变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部门开始着手建设集邮市场,以满足大众对集邮文化消费的实际需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集邮市场建设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有关部门还出台了《集邮市场管理办法》,集邮市场成为了除邮政部门设立的集邮柜台之外的又一个邮品交易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集邮所具有的“怡情、益智、交友、储财”功能得以充分显现。尤其是“储财”更是吸引了一大批社会人群加入集邮者的行列中。一时间,集邮价值体系的天平出现倾斜,加之社会媒体的渲染,在1991年和1997年两次出现了集藏邮品过热的现象,各地也相继建成了一批规模不等的集邮市场,邮品炒作之风盛行。
“邮市狂潮”逐渐退去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集邮。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各地集邮组织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方式宣传集邮文化,极大地促进了集邮文化向纵深发展,同时也将一批集邮的忠实拥趸团结在集邮协会周围,成为集邮事业稳步发展的核心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邮政以及集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一世界性的问题,邮政主管部门、各级集邮组织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集邮文化活动,在组编邮集参展、培养集邮后备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集邮经营每况愈下,邮品交易逐渐从原来的邮币卡市场老大的地位上滑落,成为收藏品市场上的一个小分支。目前,各地许多集邮市场都加上了“收藏品”的字样,我个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文化消费领域有限,由于集邮入门的门槛较低且又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邮品漂亮的画面也很吸引人,故而很快就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如今,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以及信息的获取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集邮作为个人爱好被大众接受的程度自然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由此导致集邮群体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邮市行情和邮品价格的组成
邮市目前是怎样一种状态呢?笔者认为,集邮者到邮市的主要目的是拾遗补阙、获取邮识、结交邮友。除了经常光顾邮市的铁杆邮迷外,集币者和集卡者以及收藏者也是邮市的常客。由此可见,目前仅以集邮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市场已经很难吸引到更多的顾客了,增加收藏品经营种类是邮市提高人气的好方法。同时,多种经营的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层次,对各地的文化事业发展和建设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