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描教学中,怎样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我的教学重点在以下两方面。
一、指导学生作画的思维方法
一张画反映的是作者作画时思维活动的过程。紧紧抓住这一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指导绘画的关键。
在学生作画的整个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错误、混乱地表现对象,并麻木地进行下去,这一恶性循环的症结在哪里呢?其根本原因是对对象没有整体深入的认知、理解,全面的分析、把握,没有对自己的感受、第一印象进行追踪和提炼,而是只凭臆造、概念,机械地表现对象。对这个问题,我没有采取单纯地纠正个性画面的方法。而是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去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例如,当我发现学生画面出现形不准的问题时,不是直接指出其错误,而是先由学生谈谈作画时怎么想、怎么看、怎么画,启发学生回顾作画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环节,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给予学生相应的思维上的微观指导,正如大齿轮带动中齿轮的运转,其咬合点在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认识方法,独立解决画面的能力。这样,也就会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宏观和微观指导,能使他们较快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
二、在教学安排中,激活学生主动思维
首先,我对学生在素描训练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和“形、体、结构、透视、空间、色调、明暗”等基本要领逐一进行理论的讲解,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各因素间相互联系和所处的主次地位。如“形体”、“结构”等因素是物体内部最重要的方面,内在的结构形成了外在的形体,形体与结构是不可分割的,是我们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等因素,在我们观察物体时是生动的、丰富的,但却是直观感觉,它们在光的作用下,起到增强形体感、质感和空间感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明确建立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具备思维上的概括能力。
其次,我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如改变光源的方向,物体的转向、移位,平面切割,触摸物体,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等),加以分解、剖析,使学生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与已知基本概念相互联系,他们原有的思维意识空间也就开拓了,从而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培养学生在观察上的主观能动性。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的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实物写生,这就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因此,我采用随意推置一组石膏几何模型或静物,要求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和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在具体作画中,学生只能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一定的信息,在沉思默想中形成有结构的意向,即创作。构成有意识的主体空间,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向,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学生在对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的研究探讨中,进行艺术情趣的体验。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学生打好素描的基础,必须使他们明白勤于思索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素描课的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造型能力,也使他们掌握了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在素描教学中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将学生思维的训练渗透到观察、认识和表现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使他们的素描训练完全处于“思”与“学”相互交融的良好状态之中,从而为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将来漫长的社会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艺术类高考信息北京大成艺考教育中心--美术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