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是“民办非企业”。博物馆不是企业,不能靠文物盈利,但又是民办,没有政府财政支持,要维持自身正常运转,显得步履维艰。如今,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不少人会这样想:“免费的博物馆还看不过来呢,谁还花钱看收费的民营博物馆?”
马未都提出,民营博物馆如果要生存下来,必须靠“制度”的换血。2007年,观复博物馆由个人管理改为理事会管理制,100个理事承担起对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今年6月,马未都又宣布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由基金会理事会管理。马未都希望由此增强民营博物馆的抗打击能力。而博物馆也不再是属于一己之有,不必担心日后子女将这些文物变卖。
众所周知,国外的知名博物馆几乎都由企业、财团在支撑。而目前许多中国民营博物馆陷入了资金黑洞。像马未都一样凭借个人的明星效应养活整个博物馆的凤毛麟角。马未都表示,观复博物馆一年支出在100多万元,靠门票收入远远不能支撑。除了门票、企业赞助外,观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纪念品、书籍销售和企业包场活动。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程家焕认为,博物馆既然是公益事业,它就是全社会的事,不能把所有风险都系于收藏家身上,民营博物馆赢不了利,收藏家还愿意为它付出,这种境界已经是超越了对普通公民的要求。地方政府有义务对民营博物馆进行扶持。
○业界声音
谢辰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
民营博物馆良莠不齐
国家要不要扶持民营博物馆?有一个前提是,现在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来认定民营博物馆。现在文物市场很乱,很多文物收藏的来源不清晰,一些民营博物馆表面上是“公益性”,私底下又存在倒买倒卖的现象。所以我一直认为,民营博物馆的收藏也有坏处,缺乏规范和监管,名义上是博物馆,实际上是企业产品展示厅的“羊头狗肉店”,这就很危险。
陈少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
私人博物馆应专业化
中国的民营博物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企业博物馆,比如北方的大企业保利、大连万达都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但是广东企业少一些。另外一类就是民间的私人博物馆,我觉得这些私人博物馆可大可小,应该尽量专业化,比如收藏锁头、手表、算盘都可以,100平方米就足够了。我觉得民营博物馆不一定非要政府扶持,也不一定非要有门票收入,它们主要是私人收藏的展示,不一定非要发展得多么庞大,因为收藏家们都有一个心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